加密数字货币的兴起与当前主权货币失去信心有关
(二)数字货币一般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在、有国家信用背书、具有价值锚定、具有创造信用功能、对经济具有实质性作用的法定货币。 在加密货币颠覆货币体系的言论甚嚣尘上之际,为了保证法币的市场地位,各国央行纷纷登上数字化巴士。 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也称为数字法定货币。 数字货币与纸币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的信用货币。 其核心特征在于,一方面,货币发行和运行的可编程性使得央行能够在交易过程中有效跟踪货币的流通轨迹;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流通效率,节省纸币的发行、流通和供应。 结算费用。 此外,它与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前端交易、后端结算”。 记账、记账、记账立即发生。 这样,不仅有利于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也有利于相关政策的针对性调整和优化。 还提高了经济交易的透明度和监管的便利性,让逃税、洗钱、腐败、非法融资等行为无处可藏。 在机制设计方面,各国有不同的侧重点。 中国目前的法定数字货币设计重点是M0替代。 出发点是补充和替代实物货币。 与此想法类似的还有欧洲央行。 瑞典央行将其作为纸币和硬币的补充,加拿大银行则更侧重于支付。 媒体功能。
(3)虚拟货币的概念是非正式的法定货币,主要限于特定虚拟环境中的流通。 虚拟货币可以分为三类:游戏币,在游戏中积累,用于购买装备或玩家之间进行交易; 门户网站或即时通讯工具服务商发行的特殊货币,用于购买本网站的在线服务,使用最广泛的是腾讯的Q币。 这两类虚拟货币与法币之间不存在兑换关系,只能在网络社区中获取和使用; 第三类是加密货币。
(4)区块链是一个记录所有交易信息的“分布式公共账本”,可以由一群遵守这个规则(共识机制)的人用来记录连续的信息。 链上有一种权益证明——Token,以数字代码的形式存在。 虽然它被广泛称为“代币”,但其更准确的翻译是“代币”,代表权利和价值而不是货币。 尽管人们对区块链抱有压倒性的乐观态度,但央行却很少考虑发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法币。 因此,区块链目前还处于理论突破阶段,其落地还需要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和制度配套。 一方面,技术基础不足。 区块链诞生于无政府主义的狂欢之中。 其去中心化共识协议设置要求链上所有节点参与者处理所有交易。 数据只增不减,不可逆。 这无疑使得区块链受到算力、密码学、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限制,不仅导致吞吐量低、交易速度低(比特币出块时间长达15分钟),存储也成为另一个瓶颈。 更不用说对量子计算机能够有效破解公钥算法的期望,这也成为区块链技术的潜在威胁。 另一方面,应用场景还不够充分。 去信任和抗审查的区块链系统与国家机器不兼容。 特别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国家机器的中心化是不相容的。 匿名性与监管渗透原则背道而驰。 典型加密货币的有限供应也成为经济需求的制约因素。